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滿江紅․赤壁懷古】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
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
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
捲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

江上渡,江邊路。
形勝地,興亡處。
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
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
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

戴復古


戴復古,字式之,生於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1248),浙江天台人,家道小康,自幼聰慧,天性浪漫,喜好遨遊江湖,不求聞達,終身布衣,享年八十一歲。

他年輕時曾從陸游學詩,頗有晚唐詩風,又好登臨,遠近名樓高台、古蹟佳景,莫不慕名而往,流連忘返,激盪胸憶,乃反芻成文,吟詠為詩。故其作品清俊朗爽,絕少豔詞麗句,著有《石屏集》六卷,《石屏長短句》一卷,錄入《全宋詞》中有四十三首,《花庵詞選》入選十首,宋代儒家學者真德秀跋其詞集:「戴復古詩詞,高處不減孟浩然。」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江城子•感舊】




窗前翠影濕芭蕉,雨瀟瀟,思無聊。

夢入故園,山水碧迢迢。

依舊當年行樂地,香徑杳,綠苔饒。

沈香火底坐吹簫,憶妖嬈,想風標。

同步芙蓉,花畔赤闌橋。

漁唱一聲驚夢覺,無覓處,不堪招。


倪瓚


倪瓚,字元鎮,號雲林,江蘇無錫人。他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間用淡色。倪瓚家本富有,收藏圖書文物甚多,元末農民起義,社會動亂,他變賣田產,歸隱五湖達 20 年之久,期間潛心研究佛學,後來又皈依全真教。與倪瓚交遊的多博學之士,他曾向黃公望請教繪畫,並經常和王蒙切磋。後世將他和黃公望、王蒙、吳鎮並稱為「元四家」。明清時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將他在畫壇的成就置於其他三人之上。


倪瓚在這首詞中表達了對往昔家鄉生活的思念,午夜夢廻他彷彿又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園,重溫著往日與家人在花亭廊榭下散步,在燈下吹簫的快樂時光。然而在現實中的他,卻是過著坐聽雨打芭蕉葉,漁唱三更晚的歸隱生活,他內心深處的那種寂寞和難奈之情,只有他自己才能體會得到。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臨江仙•柳外輕雷池上雨】



柳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小樓西角斷虹明。

闌干倚處,待得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涼波不動簟紋平。

水晶雙枕,傍有墮釵橫。



歐陽



此詞寫夏日傍晚,陣雨已過、月亮升起后樓外樓內的景象,幾乎句句寫景,而情盡寓其中。
詞的上闋寫室外景色,輕雷疏雨,小樓彩虹,雨晚晴,新月婉婉,尤其是“斷虹明”三字和“月華生”三字的妙用,把夏日的景象推到了極美的境界。下闋寫室內景象,以精美華麗之物又營造出一個理想的人間境界,連燕子也飛來窺視而不忍打擾。結尾兩句是人物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引人遐想,艷而不俗。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浣溪沙】



十里湖光載酒游,青簾低映白蘋洲。

西風聽徹采菱謳。

沙岸有時雙袖擁,畫船何處一竿收。

歸來無語晚妝樓。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 - 1685),清初詞人,滿洲正黃旗人。本名成德,為避太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乾清門侍衛。他是清大學士明珠的公子,善騎射,好讀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他是滿族中一位最早篤好漢文學而卓有成績的文人。他的文學成就以詞為最。共存詞三百四十二首,尤以小令見長,與朱彜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 ,時人譽為“清代第一詞人”。著有《通志堂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十九歲時(約1674年)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夫妻十分恩愛。可惜好景不長,才過了三年多的時間,盧氏就因難産而去世。納蘭性德為她寫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詞。納蘭性德一生,一共有兩位紅顏知己,一個是原配夫人盧氏,另一個是南方漢家才女沈婉。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一),死後葬于京西皂甲屯納蘭祖墳(今北京海澱區上莊皂甲屯)。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西湖】



看明湖一碧,六橋鎖煙水。
塔影參差,有畫船自來去。
垂楊柳兩行,綠染長堤。
颺晴風,又笛韻悠揚起。

看青山四周,高峰南北齊。
山色自空濛,有竹木媚幽姿。
探古洞煙霞,翠撲鬚眉。
霅暮雨,又鐘聲林外啟。

大好湖山如此,獨擅天然美。
明湖碧,又青山綠作堆。
漾晴光瀲灧,帶雨色幽奇。
靚妝比西子,盡濃淡總相宜。


李叔同


李叔同 18801023日-194210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 ,晚號晚晴 老人。 生於天津 ,祖籍山西 洪洞 ,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 ,每每自言浙江 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生於天津 ,祖籍山西 洪洞 ,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 ,每每自言浙江 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 精通繪畫  音樂  戲劇  書法  篆刻和詩詞 ,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 南山律宗 ,為著名的佛教僧侶。精通繪畫  音樂  戲劇  書法 、篆刻和詩詞 ,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 南山律宗 ,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綺寮怨•上馬人扶殘醉】



上馬人扶殘醉,曉風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楊裏、乍見津亭。
當時曾題敗壁,蛛絲罩、淡墨苔暈青。
念去來、歲月如流,徘徊久、嘆息愁思盈。

去去倦尋路程。
江陵舊事,何曾再問楊瓊?
舊曲悽清,斂愁黛、與誰聽?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關情。何須渭城?
歌聲未盡處,先淚零



周邦彥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屈原塔】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處,父老空哽咽。
至今滄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壯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決。
南賓舊屬楚,山上有遺塔。
應是奉佛人,恐子就淪滅。
此事雖無憑,此意固已切。
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
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


蘇軾


蘇軾 在寫《屈原塔》時是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他當時是23歲,距屈原離世1337年,蘇軾那時正是青年才俊,意氣風發,兩年前已考取功名成為進士,是年冬天他陪父親蘇洵入京,途經忠州南賓縣(即今四川豐都),看到這個與屈原毫不相關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驚訝之餘寫下了《屈原塔》這首五言古詩。詩分三段:前八句寫端午節投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與屈原的關係,中八句推測「屈原塔」的來歷,後八句讚揚屈原不求富貴,只求理想的志節。相比楚地的民俗民風來說,更能觸動蘇軾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這詩的寫作特色是着重追溯屈原史詩式的愛國精神,投粽子和競渡龍舟不只是湊熱鬧般的民間活動,而是祭祀與追懷愛國詩人的真正儀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強烈的情緒活動;屈原慷慨赴死之決絕比對世人感懷紀念,富貴之短暫比對流芳萬世,終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一氣貫之,屈原持志之高潔與蘇軾自己的無限景仰之情,都顯露無遺。